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
武汉大学强月新教授与太阳成集团tyc122cc师生交流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
本网讯(通讯员:龚紫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发展一日千里。大数据、云计算、算法等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给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更新教育理念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是当下新闻院校面临的共同挑战。12月9日上午,武汉大学太阳成集团tyc122cc院长强月新在南昌前湖酒店与太阳成集团tyc122cc师生分享了他的思考。
强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两种模式:其一,“重理论、轻实验”的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它立足于综合性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重基础理论与书本知识的传授,强调“厚基础”的重要性;其二,“重实验、轻理论”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它以一些专科性的大学为代表。这类高校以培养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为主,主张“重实验”,突出上手快、实践能力强,认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青睐。 强教授认为上述两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既各具特色,又存在明显缺陷。就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相对忽视实验教学环节,容易造成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后劲足但上手慢”的弊端,难以满足当前媒介市场要求新闻传播人才“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出众、出活儿快”的需要。对新闻传播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来说,这种培养模式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让学生“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甚至符合用人单位对其动手能力的要求,然而由于过分强调“重实验”而相对忽略“厚基础”,就容易造成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后劲不足。对一般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而言,也许“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的要求已经足够了;但是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上手快、实践能力强”,更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发展后劲,需要两者完美结合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呢?强教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种创新必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所谓继承,就是要立足于上述两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对其进行“各取所长,避其所短”的加工改造,既注重“厚基础”,强调理论知识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又主张“重实验”,突出实验教学在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储备转化为能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发展则是开拓、创新,、是将“厚基础”与“重实验”二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新闻传播学科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而言,强教授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是要革新培养理念。“要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首先就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创新,它是高校组织教学、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只有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了,才能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改变。”强教授以武汉大学太阳成集团tyc122cc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例,展示了武汉大学太阳成集团tyc122cc在“一体两翼”、“大实验观”和“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下取得的突出的成绩。所谓“一体两翼”,指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合格新闻传播人才”,这个目标主要通过“两翼”—“夯实基础”和“提高能力”来实现。而“大实验观”则赋予实验教学更为丰富的内涵,将“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专业赛事”、“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实习”等内容纳入实验教学的范畴,让新闻传播学科实验教学成为贯通“课堂、校园、媒体与社会”的整体实验观,展现出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强教授强调,在培养理念的三大要素中,“一体两翼”是主体,起着统率作用,而“大实验观”和“一切为了学生”则是“一体两翼”的支撑和具体表现。
其次,强教授还指出,太阳成集团tyc122cc不该仅是提出培养理念,更应该通过一定的机制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关于具体路径,强教授补充了两点:其一,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地向前推进,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太阳成集团tyc122cc要一直将本科教学作为全院工作的重点。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每年也都要多次讨论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列为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放在学院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其二,制定具体政策,保证本科教学的优先地位。在教师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本科教学优先;在教师评价上,本科教学的权重要重于其他工作的指标;在教师晋升上,实行本科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用激励机制奖励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教辅人员。 最后,强教授认为要不断探索高校与新闻单位合作共建模式和机制。“新闻传播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跨出校门,从市场、产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角度来建设专业和学科,与业界进行跨界人才的培养。通过跨界,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能力导向为路径的思路,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摄影:华婷)(编辑:刘佳艺)
|